教育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

2014-10-30 16:06:17  阅读(17017)    责任编辑:办公室

在应试教育的今天,无形中就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差,职高学生便成为了社会眼里的“差生”,使他们失去了自信,失去了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。许多幼小的心灵一次次遭受伤害,感受不到老师父母的真爱,渐渐扭曲错位,玩世不恭,自暴自弃。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,学生们来到了职高,他们更需要我们以诚心、爱心、耐心、宽容心唤醒沉睡已久的自信心、爱心、责任心、进取心。在注重素质教育、培养多能的职业教育,应如何教育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有用人才?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。

一、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?

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出: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,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,培养德、智、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长期以来,国人的思想深处似乎永远隐藏着“不吃苦中苦,难为人上人”的古训。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朝成名天下知。科举制度的长期存在,使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。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,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成为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,也是重要目标。家长望子成龙,孩子努力出人头地,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,我们在教育中应将什么放在第一位教育,也就是说什么才是我们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?我认为培养学生心灵健康最重要。社会需要一个心灵健康的人。只有心灵健康的人,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,才能拥有更多的人脉,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,才会有更美好、更辉煌的未来。一个身心健康的人,才有信心、有能力去创造出无数惊人的奇迹。一个心灵残缺、心理病态的人,一颗饱受摧残和打击而发生异变的心灵,他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,而且会让社会增加更重的负担。

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:“如果一个学校不重视身体素质教育,那么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是残品;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文化教育,那么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是次品;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心灵教育,那么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危险品”。固而,心灵教育应该是集情商素质教育、心理学教育、成功学教育、学习赏识教育、身体素质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、行为习惯管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制。

二、教育在培养中起什么作用?

1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。苏格拉底说:“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”。马克思也说:“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,教育之谓之教育,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”。因此,教育应该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,心灵对心灵的理解,心灵对心灵的耕耘,心灵对心灵的创造;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心灵唤醒心灵,用高尚培育高尚,用渊博造就渊博。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唤醒学生沉睡心灵的教育。心灵的健康健全与否,决定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。因此,真正成功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走进学生心灵、培养学生强健的心灵肌肉、教会学生成功、成人、成材,成为一个适合在社会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的一种人,一个心灵健康健全的人。

2、教育是一种等待,是一种唤醒。有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,幼儿园的老师说:“你的儿子有多动症,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。”回家的路上,儿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?母亲告诉儿子:“老师表扬你了,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,现在能坐三分钟了!”儿子高兴地笑了。

第二次家长会上,老师对她说:“全班五十名同学,这次数学考试,你儿子排第四十九名。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。”母亲回到家里,对诚惶诚恐的儿子说:“老师对你充满信心。他说了,你并不是个笨孩子,只要能细心些,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!”儿子暗淡的眼神顿时充满了光亮,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。

孩子上了初中,又一次家长会。老师告诉她:“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,考重点中学指望不大。”她仍告诉儿子:“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,他说了,只要你努力,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!”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,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几句话:“我最想说的是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伟大的母亲,她从来没有责备和放弃我,她一直鼓励着我,一点一点地激励着我一步一步轻松愉快地努力行走,直至走到了今天……”。

 “一片白云横谷口,几多归鸟尽迷巢”。 我们很难教给别人任何东西,我们只能为他人提供一种恰当的善缘,让别人借此去发现一些东西。教育不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,而是一种内外呼应如何让当下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,让教育呈现它最应该呈现的姿态,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。

一位特级教师来借班上课。课一上完,原任教师欣喜的同时不无抱怨地说:“哎呀,如果让那几位好学生回答,效果会更好!怎么他喊的大多是差生啊?真让人揪心,好在回答的还算上路!”

后聊谈时原任教师问特级教师:“您为何叫那几位学生回答?是否有意先叫‘差生’,再叫‘好生’呢?”特级教师摇了摇头说:“我没有这种心理。只是课堂上看到那几个孩子手举得高高的,脸蛋通红,眼中有一种渴盼的光,我能忍心不叫他们吗?”

后原任教师找到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说:“特级教师夸你们上课时表现得特别棒,说你们是学习的料。”结果会怎么样?这几位学生进步很大。

三、唤醒是什么?

1、唤醒,是一种教育的手段。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,要有更多的期待。学生一旦得到信任,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,他们就会显得聪明、能干、有悟性、很懂事。教师不要总是叮咛他们,检查他们,监督他们,审查他们,不能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、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有的信。

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,启发诱导,激发兴趣,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,使其明确学习目的,端正学习态度,变“要我学”为“我要学”。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“沉睡的心灵”,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,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,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。

2、唤醒,是一种教育的艺术。学生的灵性和欲求,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,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,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。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,去观察,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。再加上赏识教育,再说一句关爱的话,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,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,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,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、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。信任和理解,宽容和谅解,赏识和鼓励,期待和督促,启发和引导,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,从而产生“神奇的力量”,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。

四、唤醒学生什么?

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。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,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,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,不相信唯一的答案,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。同时还表现在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,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、更完善的发展。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、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,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,大胆地去展现自我,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。

唤醒学生自尊、自信的天性。 给他一张纸条:“别封闭自己,打开心窗吧,快乐正注视着你。少一些烦恼,多一分努力,给生活灿烂的微笑,你会发现你心灵的天空原来正艳阳高照。” 

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。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;没有了它,就成了次品、废品,甚至危险品。良知埋藏在心里,如不挖掘,便会泯灭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,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,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。苏霍姆林斯基主张,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,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。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,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。然后扩而广之。教育者要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,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,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唤学生内心“良知的声音”。

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,唤醒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。 爱因斯坦问老师: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?三天后,老师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,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。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,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,老师却说:“看到了吧?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,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。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,那些被无数人、无数脚步走过的地方,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……”

假如,老师没有给爱因斯坦如此智慧的教育,只是给他讲了一通大道理,甚至冷嘲热讽了他,爱因斯坦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原来的爱因斯坦。

五、如何才能唤醒学生心灵?

唤醒心灵需要智慧。有了智慧,教育能柳暗花明;有了智慧,教育能曲径通幽;有了智慧,教育能润物无声。教育智慧从何而来?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,我们以崇高的教育理想、坚定的教育信仰、丰富的教育理论作经,以健全的人格、深广的爱心、广博的知识为纬,启迪心灵,陶冶情操,开启心智,为学生“幸福度日,合理做人”(鲁迅语)奠基,酿造出一杯杯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。

唤醒心灵需要爱。爱,是教师最美的语言;爱,是教育的灵魂;爱,是教育的生命。这份真爱来自于人性,更来自心灵。这份教育来自责任,更来自天职。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,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。一个善意的眼神,一个会心的微笑,一个细微的动作,一句鼓励的话语……手执爱的钥匙,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。

唤醒心灵需要生活充实。学生每天都有事情可做,每天都有事情能做,积极引导学生能学习,会学习,乐于学习。他能,让他多做题;她行,让她学会当堂内容;他弱,让他钻研简单问题。他热情,就发挥他的热情,就鼓励多为他人伸出援手做贡献;她活泼大方,演讲时就重用她;他威信不小,就让他为班级负责;即使他什么也不会,你也能从班级中为他找到一个管校服、抄送宿舍分数的活儿……“人尽其才,物尽其力”,每个人都有事做,每个人都在负责任,让学生感觉学习不难,生活也很有趣,虽然快乐和痛苦同行,成功与失败并存,但他们仍会感觉自己的生活的充实的,也是快乐的。与学习同行,让生命因读书而涌现快乐之美,因思考而展现知性之美,因交流而呈现绚烂之美!与生活同行,唤醒沉睡的潜能,激活封存的记忆,开启幽闭的心智,放飞囚禁的情愫。

一个人受另一个人(例如一位作家,一位哲学家)的“影响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一种自我发现,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。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,绝不是一种灌输,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。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,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,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。

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,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。

 

王海彬     

2014年10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