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服务与管理示范专业建设目标
一、项目建设总目标
经过两年的示范专业建设,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机制、人才培养模式、课程教学改革、师资队伍建设、专业教学条件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和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提升,形成具有竹文化内涵的特色专业。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,从而达到模式可借鉴、制度可沿用、课程可推广、师资可对接、基地可共享的省级一流示范专业。
二、分年度建设目标(含实施步骤)
2019年
根据“产教融合,改革创新,内涵发展,示范引领”的原则,按照建设方案,有组织、有计划、有步骤的推进项目建设工作。
1.由学校牵头,建立校企互动机制,成立由“政行企校”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就业为导向,以能力为本位,以质量求生存为指导,通过市场调研,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、专业建设、课程体系建立,教师培养、考评体系建立、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全面指导,为师生团队的各级各类比赛提供指导性意见。
2.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以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统领专业建设,全面提升服务产业、行业和企业的能力。在调研的基础上,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,将职业精神、实践能力、继续学习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。探索“对接岗位需求,推行工学交替,整合旅游资源,加强创新创业教育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优化课程体系,制定项目课程标准。组织编写2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本教材,进行1门精品课程打造。立足地方,整合资源,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。在总结酒店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,积极推动与4A级景区“蜀南花海”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,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。
3.选拔专业带头人1名,骨干教师2-3名,通过专业培训、企业锻炼、课程建设、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专业教师,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、结构合理、教学科研能力强,整体素质高的一流教学团队。创新用人机制,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、企业主管进入教师团队,聘请兼职教师3名,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。
4.改善专业教学条件。深化校企合作,吸引企业资源,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“长宁县全域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”,实现校企共同育人。制定新建实训室的建设规划,新建环幕虚拟导游讲解实训室1间、新建竹文化长廊与已合作的6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加强联系。
模拟导游实训室
5.启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前期工作,制定《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教学考核要求》(初稿)《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》(初稿)《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制度》(初稿)《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实训规章制度》(初稿)等内部质量保障制度,量化学生质量评价考核。通过市场调研,采集用人单位信息,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、优化课程体系做准备。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功能,提高社会服务能力,积极为区域内的单位开展员工培训、技术服务、技能鉴定等工作,以提升长宁县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。
6.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为重要契机,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,加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,鼓励专业教师出国交流访问。遴选2名优秀教师出国调研,邀请1名“走出去”行业专家到校传授国际职业教育经验。
2020年
完成示范专业各项建设任务,项目总结、验收
1.完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,按“对接岗位需求,推行工学交替,整合旅游资源,加强创新创业教育”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,深化产教融合,“政行校企”合作的育人机制。与4A级景区“蜀南花海”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,构建订单班。
2.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。完善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教学改革机制,全面深化教学改革;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,完善专业发展规划、人才培养方案、构建课程体系、制定课程标准、教学计划,创新教学模式;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,修订和完善2本具有地方区域性旅游资源的校本教材,1门精品课程建设;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。
3.师资队伍建设。鼓励专业带头人提升学历,带领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,参与区域企业技术服务,继续培养2-3名骨干教师,兼职教师3人,专业课教师全部参与培训。
4.改善专业教学条件。新增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实习基地2个,打造“长宁全域旅游服务平台”。新建微格实训室2-4间、建立竹工艺品展览室。
5.完善质量评价体系。构建质量评价主体,建立和完善政府、学校、家庭、企业、行业和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,建立和健全人才规格评价体系和毕业生评价体系;借助“长宁全域旅游服务平台”,利用“旅游电子商务+”手段,开展对口帮扶服务、技术服务、技能培训,提升社会服务能力。
6.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,与“走出去”企业签订合作关系,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外资或合资企业就业。